|
五月的桐柏小城,在葱郁连绵的大别山脉环抱下,生机盎然。走进河南省桐柏县月河镇“稻虾共作”核心基地,画卷般的稻田里,水波荡漾,白鹭点点,虾农们正忙着打捞青苔、投放饲料。而不远处的大田显示屏上正在滚动播放园区气象要素实况。
频发的暴雨、干旱等气象灾害,曾让月河虾农遭受重创。不过,这些年,月河虾农的损失少多了。月河玉皇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强介绍到:“这几年天气预报越来越准了,服务也越来越周到了,今年3月底下了场桃花雪,我们根据预报及时调控稻田水位,避免了低温冻害带来的损失。”
月河的气象防灾减灾仅是桐柏的一个缩影。近年来,桐柏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大幅提升,得益于基层气象防灾减灾“六个一”建设的统筹推进。
打造“一队伍”——夯实发展根基
发展是第一要义,人才是第一资源,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。近年来桐柏县气象局着力打造一支敢打硬仗、能打胜仗的气象防灾减灾“队伍”,有效打通基层防灾减灾的毛细血管。
桐柏地处大别山脉,南北气候过渡带,暴雨、泥石流等气象灾害频发。灾害来临前,能否及时将天气预报及其灾害影响第一时间传达老百姓手中,关系到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能否“防在未发之前、抗在第一时间、救在关键环节”。
2018年7月28日,毛集镇出现强暴雨,6小时降水量达178毫米,县气象局及时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,并迅速启动重大气象灾害三级叫应服务。毛集镇熊寨村村委主任、气象信息员岳中林接到预警信息第一时间通过电话、微信群、乡村大喇叭等方式通知全体村民采取防范措施,与此同时,政府、应急、消防等部门联动、统筹指挥、协同作战,40余名农户提前被转移,成功避险。
“防灾减灾,队伍先行。早在2015年,我们就实现了全县自然村384名气象信息员全覆盖,”桐柏县气象局业务副局长高志国说:“为进一步加强基层防灾减灾战斗力,我们又将全县领导干部、驻村第一书记、村支书、农业大户等2000余人纳入预警信息发布平台,为下好山区防灾减灾“先手棋”打下坚实的基础。”
织密“一张网”——解码最后一公里
曾几何时,预警信息突破“最后一公里”成为防灾减灾救灾的拦路虎,偏远山区百姓常更是无法及时获知,这是桐柏防灾减灾中的薄弱环节之一。
为了破解难题,该局不断织密基层防灾减灾预警信息发布和传播“一张网”,深入拓展“互联网+气象”,将互联网的无限变量变为了为民服务的无限增量,预警信息发布渠道逐步拓展至集大喇叭、电视、广播、电子显示屏、手机短信、微博、微信等多种手段为一体的预警预报信息发布网络布局,利用全方位、立体化、多途径的信息发布渠道,第一时间支持领导决策,指导群众生产生活。
农业是受自然灾害影响最大的产业,农业领域的防灾减灾显得尤为重要。在该县馆驿村、朱庄村,布局精密的防灾减灾网络将自然灾害防在未发,把损失减到最小,为全村香菇产业注入“气象智慧”,带动全镇700余户菇农户均增收8000余元。
2019年11月,县政府印发了《桐柏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办法试行》,气象与自然资源局、农业农村局、林业等部门形成了自然灾害监测合力,为桐柏基层防灾减灾部门联动、共面挑战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支撑。
“打牢基础关,方能谋长远!防灾减灾‘一队伍’、‘一张网’是桐柏山区气象防灾减灾六个一建设的重点之一,”桐柏县气象局局长陈振丽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:“目前‘一把尺’制度建设有力推进、‘一本账’统筹细化不断完善、‘一张图’将灾害风险隐患点牢牢掌握在手中,‘一平台’展现气象硬核科技力量。我们在基层将继续守初心、担使命,把基层防灾减灾‘六个一’建设向纵深推进,将防灾减灾能力建设、气象保障服务不断引向深入,取得更大、更多实效”。 |
|